全国加盟电话
产品中心
2025-05-01浏览: 推拉窗
在我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代号902基地)九院(现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今“两弹城”景区),有一个非常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标建筑——原院部机关大门,这里过去曾经是九院职工非常喜爱的摄影取景地,现在,则成为到“两弹城”来参观的游人们拍摄留影的景点之一了。要说这座大门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当年主持修建的揣金昌叔叔是最了解的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揣叔叔回忆此事的这篇近作,原题为《庄严的“两弹城”大门》。
成立了建房指挥部,主任是张奇华,下设四个组,其中实施工程技术组由我负责。1965年11月,我们在南桥附近原来属于梓潼县“排灌站”的地方建起了几十排“干打垒”的平房,902工程的领导们以及各个职能处室就都从梓潼县委招待所搬迁了过来。这时,我被分在基建处的施工科,处长是李遇津,在902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兼工委书记刁筠寿)的领导下,902工程在以梓潼为中心五个市县的大山沟里全面铺开。我在上一篇文章《》(点击蓝字即可阅读原文)曾讲到,因为902工程任务量浩大,所以有很多支施工队伍参加建设,包括二机部24公司和23公司、西北二公司、工程兵8342部队、绵阳养路总段、绵阳供电局、梓潼建筑社等等。902工程因为要贯彻“近山、隐蔽、分散、进洞、相对集中”,“村落化”,“少占良田”等原则,所以建设的地区都在偏僻山区,建设难度很大。尽管如此,我们努力战胜一切困难,包括排除文革运动的干扰,多快好省、保质保量地在1969年初步建成了902核武器基地。从1969年10月起,九院院部以及各个研究所陆续从青海221搬迁来到了902。,即场平、路通、电通、水通。院部、医院和曹家沟工程进场的施工道路是利用原有白家湾(188路口)通往三河、卧龙(主干线)及通往西籍沟、曹家沟(支线)的乡村小道,工程由西北二公司施工,初期由绵阳养路总段负责道路扩宽,增加排水沟和排水涵洞,由于路基比较好,只修整了路面,没有占用、开辟新的道路,节约了土地。院部机关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还有许多项目需要增补或者完善,但是这时各大施工公司和工程兵部队已经撤离,在这种情况下,院领导决定成立一支自己的建筑工程队。王宝田副院长找我谈话,说想成立一个独立营一级的工程队,直属院领导,最初由组织部副部长陈成玉负责组建工程队,不久他回组织部,由我继续组建工程队。当时九院的名称为中国人民总字819部队,我们的名称就叫中国人民总字819部队工程队,有自己的公章。工程队的书记是李西元,我负责生产技术工作,朱金茂负责财务工作,有三名军队干部牟善臣是科长,李忠树是教导员,郑其绍是副教导员,负责行政工作的最初是栗兼管,分管我们的院领导,一开始是王宝田副院长,后来是李英杰副院长,再后来于川副院长也分管过。原来驻在院部机关山坡上面的警卫连和二四公司撤走后腾出来的几排红砖平房。
工程队成立后,首先对环绕长卿山进入院部的道路,也就是白家湾188路口到院部机关(今“两弹城”)路口的道路进行沥青路面改造。在院部机关搬来之后的几年里,这段道路因为是土石路面,汽车开过总是尘土飞扬,乘班车往返院部的职工每天都被弄得灰头土脸,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1974年,我们从交通部调进来一个完整的道路施工班,对这段道路进行了沥青路面改造,效果很好,减少了风土沙尘的流动,路面变得干净整洁。长卿山下的环山公路在到达院部地区后,要经过一段大下坡进入院部机关大院,这段坡道路面一侧的挡堵墙原来质量比较差,也不美观,雨季来临之际经常被冲垮,无论是人车在上下坡行走,还是坡道一侧的家属楼房,都存在着安全风险隐患。我们工程队的道路施工班对这段坡墙也进行了修复,采取山角石挡土墙砌侧,上面再建一道红砖长墙。上述的改变从始至终保持到现在,且完好美观。
自1969年底院部机关办公楼启用之后,在办公区的入口处曾建有一个简易的大门,用砖头砌了两个不高的门柱,安装了两开门,上方没有门楼,平时只起个挡车的作用。1975年11月,院领导决定对大门进行重新修建,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接受任务之后,先请设计院设计图纸,当时院领导的要求是不能太过华丽,不能太惹人注目,要平常朴实,有利于隐蔽保密;但也不能太过简陋,要显得庄重威严,因为院部的生活区是地方老乡也可以随便进出的地方,要使大门起到将生活区和办公区严格隔离的作用。设计院拿出设计的具体方案和图纸后,院这时我们工程队已经具有了比较雄厚的施工力量,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施工任务。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不但按照设计图纸建起了大门,而且还对大门周边进行了配套设施的全面升级改造,在大门一侧建了一座正规房屋的传达室,对大门内外的人行道进行了重新铺设,
工程竣工之后,受到院领导和全体职工的一致好评。这座大门由四座方形的门柱和平顶的门头组成,整个造型呈长方形形状,门柱中间的门洞安装四扇钢管铁门,两扇大铁门只对车辆放行平时关闭,工作人员进出办公区都走传达室一侧的小铁门,这里安放着一间木制岗亭,有警卫连的战士站岗。整个大门的外观风格朴实大气,
自从大门修建好以后,这里就成了九院职工和家属十分喜爱的一个拍摄地,无论是院部的职工家属,还是到院部来办事的各个研究所人员,包括有些全院性的会议留影,经常会选择在大门口拍照留念。
1979年九院三所青年职工原亚光在院机关大门前留影(右图),2025年她重返故地再次留影(左图)。
70年代后期院部机关劳动服务企业两名老同志戴福有(后左二)和戴玉波(后左三)与青年职工在院机关大门前留影。
一直到现在,这座庄严的大门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雨,依然完好无损地保持着,成为“两弹城”景区的一个重要景观。前些年,这里曾经被装饰成为“两弹城”的“精英门”,在门头上方矗立起“两弹城”三个大字,门额处挂了一块“精英门”的牌匾,四根柱子上悬挂了邓稼先老院长的诗句。现在,“两弹城”景区选择在西边新建了一座“精英门”,把这座原院部机关大门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大门上方重新矗立起了红色的五角星,把当年简朴庄严的大门风格再次呈现给了前来参观的游人们。
工程队的道路施工班,是王宝田副院长在十所修建道路的交通部二处施工队伍中遴选调来的,班长何传绸和副班长商和财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军入伍的老战士,人员都是福建籍的部队转业军工和青年工人,用就地取材的石料,在院部广场的南侧建起了一幢两层楼的商店。经王宝田副院长协调,这支队伍正式调入九院,划归给我们工程队,成了我们的一支基干队伍。院部商店建成之后,不但成为职工和家属光顾最多的场所,而且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拍摄照片取景地。直到现在,这座二层楼依然
此外,我们工程队还修建了曙光中学到院部大院那条路段的挡土墙,还把院部到梓潼县那条原本是土路的干线路修成了简易沥青路面。我们还建了汉江医院传染病房上面的四栋楼,后勤部的“前进学校”也是我们建造的。那时候,我们设备不全,吊车也没有,工种也不全,砌砖、抹灰、打混凝土都是干部和工人一起干,能抹灰的去抹灰,大家干劲很足,受到院里的通报表扬。902基地的建设非常艰辛,当时国家经济情况还很难,而且还受到动荡岁月的影响,地域又非常分散,是全体基建人员发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认真贯彻了中央及九院的建设方针,多快好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基本建设做到为科研生产服务,为核武器事业、为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在221守卫3年,其中2年学驾驶员后几乎走遍221所有厂区和哨卡,23年春节来到两弹城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奉献一生的地方,也是221的大后方,年后又回到阔别30余年的221故地重游,一切还是老样子,当初办公楼前松树前留影的路灯和松树都是原来的,干净整洁的街道,刷新的楼房一切如旧,唯一的变化是营区成了游览中心和纪念馆。
文章勾起我对往年的回忆!20岁在院部工作到839搬迁。今天总算对过去有了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