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人民日报:将我国暗喻为纳粹德国荒诞的类比是份反面教材
2024-08-06
2025-07-02浏览: ballbet贝博狼堡赞助商
1945年5月8日,德国派遣凯特尔元帅为代表,在柏林近郊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就此彻底终结,纳粹第三帝国也就此彻底覆灭。
当时,德国在苏军和盟军的两面夹击下,已经到了一种山穷水尽的地步,故而选择投降是一件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可问题在于,那时候的纳粹德国依旧手握着将近四百万大军,虽然这一点军队数量,相比于盟军和苏军来说不值得一提,但至少可以再多抵御一阵,为何要这么快就投降呢?
要想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来简单了解一下,在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前,其究竟还手握多少士兵?这些士兵又分别在什么地方?
首先,在拱卫首都柏林方面,有曼陀菲尔上将所指挥的第3装甲集团军,大约有10万至12万人,主要负责柏林北部及东北部防线。
海因里希中将所率领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约25万至30万人,主要承担柏林东部及东南部防御任务。
巴尔克上将所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总兵力约15万-20万人,负责柏林西南部防线万人的柏林卫戍部队,包括6个师、200多个国民冲锋队营和一些警察部队。
除了柏林地区外,纳粹德国还在其他地区拥有不少兵力,比如:挪威地区、库尔兰地区、鲁尔地区和布拉格地区等等。
其中,在挪威地区,德军还保留有多达35万兵力,而且由于挪威并非盟军和苏军的重点打击方向,德军在这里相对平静,战斗损失较小。
1940年,德军正式发起挪威战役,在海陆空三军的密切配合下,德军迅速拿下了挪威,前后耗时仅63天的时间。
德国拿下挪威之后,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控制波罗的海地区,往东可以对瑞典和芬兰构成威胁;往西可以对英国构成威胁;
另一方面德国可以更好地控制北欧航线,保障能够从瑞典源源不断地输送铁矿石。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保障好这个重要后方基地的安全,纳粹德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驻守在挪威。
在1944年底,面对不断恶化的战争形势,曾经有人向希特勒建议,要把驻守在挪威的这支生力军调回来,战略性放弃掉挪威这个地方,用于增强其他防线的防御力量。
然而,希特勒却表示反对,他认为瑞典铁矿石的供应链更为重要,没有这条供应链,纳粹德国的军工生产将面临不少困难。
到了1945年的时候,德国局势进一步恶化,此时希特勒就算想要将挪威这支部队调回来,也已经是完全做不到了,因为此时盟军已经对德国进行了严密的海上封锁。
此外,在拉脱维亚地区,德国还有一支叫作库尔兰集团军群的部队,总数大约有26个师,约20万人,装备坦克600多辆,战机上百架。
1944年9月,苏军在波罗的海沿岸发起进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苏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10月6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军开始追击从里加地段向库尔兰半岛仓促退却的德军。
其间,苏军曾经对此发起了猛烈进攻,但被库尔兰集团军给击退了,一直驻守到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签署投降书后,方才选择投降。
在二战末期,于西线抵御盟军的主要力量是,著名防御大师莫德尔所率领的B集团军,大约四十三万人,这些部队主要包括德军B集团军群的第5装甲集团军、第15集团军,以及伞兵集群一部。
这四十多万德军固守在鲁尔地区,这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B集团军在这里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有不少老弱病残在里面,导致这支德军的战斗力,恐怕比较有限。
1945年4月,美国第9集团军群和第1集团军群南北并进,对鲁尔地区的德军实施了钳形攻势。
然而即便如此,希特勒依旧要求德军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但指挥官莫德尔却违背了元首的命令,他下令让B集团军群就地解散后,自己则跑去森林里饮弹自尽。
除了以上这些主力部队外,当时在法国西海岸地区、德国北部海岸地区、东普鲁士北部海岸地区、南斯拉夫等地区都有少量德军,依托堡垒在顽强固守着。
如此看来,二战末期,柏林战役前,纳粹德国大约手握着70万至84万的柏林守军+约90万的布拉格守军+约35万的挪威地区守军+约43万的鲁尔地区守军+约20万人的库尔兰守军。
加起来的总数为259万至272万人,如果再加上各地的抵抗民兵的话,那么纳粹德国即便到了末期,其总兵力依旧还有400万至600万。
既然如此,纳粹德国高层不再继续拿着这些兵力,做殊死一搏的打算呢?而是选择向盟军和苏军投降。
个中的理由很简单,虽然纳粹德国坐拥400万至600万的兵力看起来很多,但这些兵力分散各地无法汇聚成为统一的力量。
且大多是缺兵少粮且士气低迷的部队,在二战时期的战争中,如果没有飞机坦克等重武器加持的士兵,顶多只能算算人头数而已。
虽然美国的部队有不少部署在太平洋地区,在留在欧洲地区的少说也有几百万。而英国和法国的部队加起来也有六百万左右。
如此,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所面临的总兵力是超两千万的,差不多是德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就算德国将所有人口(大多数都是老残病弱)都派上战场,也是阻挡不了其覆灭的命运的。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