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人民日报:将我国暗喻为纳粹德国荒诞的类比是份反面教材
2024-08-06
2025-05-01浏览: ballbet贝博狼堡赞助商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幅度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战国时代的出现,是由于郡县制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当今世界实际上也是处于一个“战国时代”,细细想来,两个遥隔数千年的七雄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世界地图正好相当于春秋战国世界的倒转。东方的齐国对应西方的美国,西方的秦国对应东方的中国,南方的楚国则是俄罗斯,欧盟和英国类似魏国,南美洲和东南亚等等的小国类似韩国,非洲等国家类似偏僻的燕国,中东国家是独自抗秦的赵国。
秦国对应中国,中国百年以来一直被欧美列强欺侮,直到1949年以来,才逐渐恢复元气;直到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与影响力才飞速得到提升;秦国在战国初期也是受尽列强屈辱,在战国中期由于秦孝公和商鞅变法才国力大增,成为众人眼里的“虎狼之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梦想。
秦国刚建立之初,被其他六国认为是蛮夷,虽然地大物博,可是由于国内实力弱小,先后遭受来自赵国、魏国、韩国的欺凌,后来随着商鞅变法图强,秦国实力一跃成为七国之首。中国刚推翻帝制之后,国家分裂,遭受来自西方列强,日本的欺凌,随着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的实力稳步上升,目前总实力世界第二,有朝一日将会超越美国,完成统一世界的使命。
中国是最晚融入西方文明,原本的华夏文明传统经历了痛苦的涅槃重生,变成东西方混合型文明。这与秦国长期与西部游牧部落混居,再融入华夏文明圈,成为文明边缘的混合文明极为类似。
西方列强自大航海时代崛起,历经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世界毋庸置疑的主导者,即使今天依然掌握着全球大部分领域的话语权。
“现代化”一词很长时间就是与“西方文明”挂钩,代表着“先进”,而“东方文明”则代表着“落后”。犹如战国时期山东六国皆为礼仪之邦,代表着“华夏”,而地处西陲的秦国为“蛮夷”。
中国正如这地处西陲的秦国,被西方列强所鄙,没想到改革开放,短短40年一跃而起,成为如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国第一购买力大国,全球第一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制造强国。而且在如今西方列强集体经济放缓,中国依然保持高于他们两倍以上的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强秦”之名指日可待!
齐国对应美国再合适不过了,齐国开始比较富裕,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中心,人才济济。然而后来没落了。美国在现代军事、科技、经济方面一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近些年孤立主义思潮开始抬头,一直想要退出世界舞台,开始显露衰颓之相。
在现代世界,美国是世界的领头羊,也是维护世界的警察,这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作为春秋第一霸主情形非常的类似。中国的“战国七雄”脱胎于“春秋列国”,在那之前则是大成于西周“天下”的“三代”或者说“虞夏商周”“四代”。所以小编认为“战国七雄”还是以延及于战国的“春秋”第一霸——齐国打头是合理的。这与现代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地位相似。
根据历史记载,山东六国中以齐国,最为地位超然,名相辈出,吏治清明,不仅耕地广博,而且坐拥海盐之暴利,兼有稷下学宫之宣传,一直是“华夏正朔”的代言人,士子口中众人无不向往之“大国”。
美国恰如齐国之超然,华尔街如齐国海盐之暴利,好莱坞如稷下学宫之宣传,一直是“先进发达”的代言人,慕洋犬口中众人无不向往的“灯塔国”。
也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美国对应秦国,因为无论是各方面的实力美国绝大多数都是首屈一指的。军事上,美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已经确立了对西方世界的霸主或领袖地位,且不说美国各种尖端的武器;经济上,美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已经有100年之久了;科技上,美国的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军事科技大多数都居于领先地位。
秦国从军事上来讲,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对山东六国从来都是胜多败少,曾在函谷关有一国击溃五国联军之壮举;经济上秦国坐拥关中和巴蜀两大粮仓且经过变法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科技上秦国经变法后广泛吸纳六国人才如同当今美国吸引各国科学家移民。而且两国的位置都没有居于中心地带,秦国偏居西陲,美国位于远隔重洋的新大陆,自身的发展一直较为安全顺利。——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之所以把美国比作齐国,是因为美国国家的金融霸权属性。
金融是轻松挣钱的高大上生意,而实体生产是脏活累活苦活。如果金融玩得好,那么一定会脱实向虚,通过省时省力的金融魔法,从辛辛苦苦生产制造的实体经济中源源不断抽血。而且最好把实体生产转移到其他几个国家,本国从上到下享受民主自由人。
基辛格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如果把石油替换成食盐,两千多年前的齐国早就在践行这句话了。
齐桓公“九合诸侯”建立霸权,除了宣扬共同价值观之外,建立共同防御机制之外,最大的目的就是降低贸易关税,建立“刀币贸易同盟”,压制其他诸侯。
美国干的两件事,以北约为代表的共同防御机制和以关贸总协定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同盟,完全复刻了齐国的套路。
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属性,注定了其军事实力是为金融、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家服务。——这个本质属性,决定了类似齐国的属性。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大的一个国家,俄罗斯是当今幅员最广的国家。楚国曾经威风一世,灭国无数,苏联也曾一度令世界恐慌不安。楚国是夕阳西下的贵族,俄罗斯是滑向深渊的强国。
楚国位于当时华夏文明圈的边缘,地广人稀,人民好勇斗狠,活脱脱一个战斗民族。楚人崇尚贵族强人政治,后期各大家族斗争不休,吴起变法惨遭失败,正如苏联变革沙俄,最终失败。普京依靠反寡头起家,最终也不得不依靠寡头维持政治平衡,跟楚国的政治气候极为相似。
楚国的政治气候跟其经济基础密不可分。楚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其中不少还被称为蛮族,因此维持其内部不分裂就是一个很大的消耗和挑战。楚国虽然物产丰富,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并不多而且分布不均衡,人口稀少,也不方便与其他几个国家进行贸易,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原地区。但是其军事力量始终很强大,正如俄罗斯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
俄罗斯民族信仰东正教,与西方天主教和新教是矛盾重重,苏联社会主义更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势不两立。可以说在历史上,俄罗斯的文明及意识形态就没有一次符合西方的胃口。而俄罗斯在政治和经济上也构成对西方的巨大威胁,所以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孤立排挤俄罗斯就不奇怪了。
与楚国相似,俄国也是相当没有战略思维和策略诡计的国家,尤其是不会玩市场经济。苏联就错误地选择了与综合国力强于自己的美国做全面争霸与军备竞赛的错误战略,为了经济稳步的增长又掉进了资源陷阱之中,然后中了西方的“和平演变”和“休克疗法”之计,最终难逃解体衰落的命运,至今都难以复兴。
饱受冷眼、傻大黑粗的战斗民族俄罗斯在与外国打交道的时候,就是出名的大棒不给胡萝卜。二战时期,苏联和德国瓜分波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制造卡廷森林事件,在别国领土上军纪败坏、扰民无度,肆意决定别国权益等等。冷战时期,苏联出兵匈牙利、波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擅自撕毁与中国的合作协议,并以百万精锐大军和核武器恐吓威胁中国,以暴力威慑来维护自己主导的政治联盟和势力范围,肆意干涉别国内政。
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没有脱欧之前,欧盟为核心的欧洲国家,是世界工业的发源地,是世界工业革命的中心。
魏国和英国都有一个“第一”,: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变法的国家,最早开始社会转型;英国是近代世界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的国家,同样也是近代世界最早开始社会转型。
现在如日中天的美利坚国家,也不过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这一点,跟魏国的命运很相似。
春秋结束后,进入战国年代。而在七雄中,第一个崛起的国家,并非秦国,而正是魏国。三家分晋后,魏国拿到了晋国最富庶的土地,拥有西门豹、李悝、吴起等治国治军人才。当时的魏国也因此得以称雄战国,诸侯对其十分畏惧。——这就好比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大航海时代,英国对外扩展,遍布世界的殖民地,具有“日不落帝国”的美誉。
但是,到了魏惠王执政后期,魏国在战国前期的霸业却突然开始消散。在魏惠王十七年,“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史记·魏世家)桂陵之战,齐国以逸待劳,在桂陵大败魏军,拉开了魏国衰落的序幕。后来魏国在马陵之战,再次被齐国打败,“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庞涓),军遂大破。”两次败给齐国后,魏国顿时失去霸主地位,开始被列强宰割。以至于魏惠王向孟子感慨:“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大英帝国的衰落,乃至于整个欧洲的没落,从领导世界的一流变成二流,是来自于两次世界大战。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都在欧洲,整个欧洲不可避免的受到摧残,美洲大陆远离欧洲战场的地理优势,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流向了美国,这也导致世界的重心转移到了美洲。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欧洲地形,从西往东,犹如一个喇叭一样的形状,慢慢的变大,正面越来越宽。这样就造成了欧洲在历史上有好几次遭受到东方游牧民族的进攻时,他们逃无可逃。他们当然也组织过反击,不过都不太成功,因为打到了俄罗斯,欧洲军队散在这么宽大的正面,兵力资源根本不够。
所以欧洲历史上的政治强人都想统一欧洲,将欧洲整合成一体,建立起共同安全区。可是欧洲的地理政治学太破碎了,由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民族,整合的难度极大。拿破仑时期其实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因为拿破仑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政权,借用先进的制度来完成降维打击和文化同化,只是可惜被英国搅黄了。希特勒虽然武力超群,但是已经不具备统一欧洲的思想文化基础了。
如果不是两次世界大战打得太厉害,流了太多血,德国和法国也未必会和好。东西德国当初统一时,法国就极力阻挠。不过,德国也终于发现,欧洲的国家体量相差不大,用武力来统一,代价太大。用经济发展慢慢渗透,让各国为了发财致富逐渐放弃政治自主权是一个可优先考虑的方案。这才有了欧盟的出现。
德国希望欧盟是一个稳定、团结、安全、政策具有一贯性的整体,自己扮演欧洲经济的代言人;法国则负责貌美如花,各种“政治正确”,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自己扮演欧洲政治的代言人;英国在欧盟话语权不如德法,也没啥好角色剩下?只有充当最拿手的角色“搅屎棍”。
当地时间2020年1月31日晚上11点(北京时间2月1日早上7点),英国正式脱离欧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退出欧盟的成员国。这也为历时三年多的英国脱欧进程画上了句号——在此期间,英国历经了一次公投,两次提前大选,三任首相;“脱欧”的最后期限也被推迟了多次——最初定于2019年3月29日发生的“脱欧”,在欧盟、英国首相和英国议会三方的拉锯战中被推后了接近一年。
现在的英国俨然成为美国打压、分化欧洲的桥头堡,但对于一个国民经济严重依赖金融产业和服务业,本土几乎没多少实体制造业的英国来说,留在欧洲共同市场内的利益远大于脱欧。
英国是19世纪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西欧国家,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版图,即便如今衰落,依旧领先欧洲其他几个国家。他和其他欧洲国家有很多不同之处,这源于他岛国的现实。在英国人眼中始终不觉得自身是欧洲人,并且奉行“欧陆均势”的政策,也就是防止欧洲出现强权国家。
欧洲均势的目的只有一个:维护欧洲的现状,避免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自身实力有限,不能主导欧洲的大局,只能充当“搅屎棒”的角色。
对英国人而言,没固定的盟友或是敌人,它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一旦有谁强大到有可能统一欧洲大陆,英国就要及时联合其他几个国家,群起而攻这个强国并最终削弱之。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说的就是这种战略。
韩国身处四战之地,它西邻强秦、北面魏国、南临楚国,东面也与魏国边界接壤,韩国处在各诸侯国的包围之中,不得不尽可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以求生存。——国力不强,善于阿谀奉承,谁能保护我,就拜谁为大哥。现代世界的南美洲及东南亚国家(包括日本)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领土不大,安全感不够,需要找大哥做靠山。
因此,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都是生活在美国的强权之下。古巴为摆脱美国,不得不依附前苏联,现在也要跟俄罗斯联盟。而东南亚的各个国家,其实大多数都是美国的依附。
即使经济强大如日本、韩国,也不过充当着美国的打手角色。毕竟,一个国家被美国驻军,能算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吗?
整个战国时期,韩国与其他六国合纵连横,纵横捭阖,参战无数。秦国崛起之后,因韩、魏距离最近,视为心腹大患,于是连年攻伐,不断蚕食。前335年秦伐韩,前318年韩等五国伐秦,前317年秦伐韩斩首八万,前316年韩伐秦,前314年秦败韩,前308年秦伐韩斩首六万,前303年秦伐韩,前296年韩等五国伐秦,前293年韩魏伐秦,前291年秦伐韩,前286年秦又伐韩,前264秦又又伐韩斩首五万,前263、262、256秦又又又伐韩......
虽然韩对秦输多赢极少,但这也证明了韩国的实力,能被打这么多次还跟小强一样活着。真要是那种实力差的小国,怕是打个一两次就灭国了。
韩国虽然称王了,但其势力在列国中仍是比较弱的,韩国虽经历申不害变法,但是相比于其他几个国家的变法,力度是比较小的,所以成效远不如他国。韩非曾批评申不害精于用“术”而疏于用“法”,申不害的改革只是强调君主的积极作为,没有像商鞅一样从根本上进行变法,解决韩国存在的问题。
术治的使用完全依赖君主的能力优劣,因为伴随“术”出现的,是韩国君主刺探信息和提防臣下的措施。如果君主英明,术治就能起作用。但如果君主能力不够或昏庸无能,反而会因为“术”的应用导致君臣猜忌,阴谋丛生,国家陷入内耗之中。
在申不害之后,权术充斥于韩国朝廷之上。韩王经常会用关系不好的臣子,以便于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来驾驭臣子。在弱国,权臣不齐心协力而热衷于内斗,反而会使得政令反复,不利于团结起来抗击强大的敌人。据《韩非子》记载,韩国权臣公叔为了稳固自己的相位,竟然与齐国密谋,让齐国攻入都城来劫持君主。可见韩国的君臣猜忌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且韩国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宗室的势力过于庞大,庸碌的宗室把持着韩国的朝政,优秀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所以韩国的政治越来越腐朽。以至于到了战国中后期,韩国一直就是被动挨打的分。韩国只能依靠大国来自保,但是韩国又出现了最大的问题,那就是首鼠两端,作墙头草。
战国中后期,为应对西方逐渐强大的秦国,各国采取合纵抗秦的策略,但是韩国与强秦接壤,每每受到秦国威胁,就会退出合纵而与秦为伍。在反复的拉扯中,韩国被蚕食的土地反而越来越多。
随着秦灭国战争的开始,最弱小、且占据制衡天下的战略要地的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开刀的对象。秦的统一战争始于灭韩,公元前230年,秦攻韩,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
曾经的强国日本,就是跟历史上的韩国一样,虽然有明治维新,通过侵略中国,军事实力飙升,也一度挑战美国霸权地位,发起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成功,震惊世界。——这些成绩,都是“术”上的成功,等到美国缓过神来,开动战争机器,战争形势就急转直下,最后丢了两颗,到现在还驻军日本。
“弱国无外交”,国家弱小就是原罪,一如当年的晚清和中华民国。现在的南美洲及东南亚各个国家,也是如此啊!
燕国孤悬海外,显得有些不合群,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地处东北角,在中原称霸中也显得默默无闻。——对比之下,非洲(尤其是黑非洲),是这个星球上最贫穷的地区。以前更是战火纷飞,虽然近年来逐渐安定,但底子依然十分薄弱,甚至大部分都还没有迈入现代文明的大门。
燕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姬奭,于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称燕召公。因为紧邻北方的戎犾之地,倍受山戎部族的侵扰,被迫几次迁都。后来燕国在向冀北、辽西扩张时,吞并了蓟国,才将国都稳定于蓟(今北京市)。燕庄公时,山戎大举入侵燕国,齐桓公派兵援救燕国,打败山戎,并拿下孤竹、令支两地,燕庄公非常感激,送齐桓公回国,途中两人聊得投机,不知不觉深入齐地五百里,方才发现。
根据周王朝礼制,只有天子才能享受诸侯相送出境的待遇,齐桓公为避讳,将燕庄公所至之地全部割让给燕国,加上打下山戎的两地,使得燕国疆土大幅度提升,到燕文侯时,燕国国土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区域纵横两千多里,武装部队几十万人,农牧业发达,东部沿海有渔盐之利,冶铁技术非常成熟,国强民富。
燕国自公元前1044年正式建国,历时822年,战国七雄中地处中原北方苦寒之地,顶住北方游牧部落的压力,穷弱人口少,始终边缘化,存在感远不如中原各国,燕昭王时期广纳贤士,励精图治,任用乐毅合纵攻齐、秦开破东胡朝鲜,盛极一时,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可惜昙花一现,燕昭王去世后,燕国迅速衰落,连败于赵国,沦为弱国。最终于公元前222年,被秦彻底灭亡。
中国与非洲,有条件在经济上形成良好互利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双方合作有相当的战略基础,不再是仅靠金援维持的无根浮萍。这种情况下,就能更加进一步发掘非洲在经济以外的政治价值。而在这个层面,非洲对中国确实是有很大价值的。非洲在联合国的席位优势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它在政治方面的增长潜力。
国家和政治地位,是与其综合国力挂钩的。非洲由于整体孱弱,一直以来在国际上没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力——联合国之类表面尊重民主的场合还能靠票数多发出一些声音,但在真正的国际博弈方面,非洲大多数都是靠边看戏的份。但如果非洲经济能够发展起来,其在国际舞台中的发言权自然就会相应提高。而鉴于中非之间的这种战略合作基础,非洲话语权增加,无疑对中国是一种利好。
毕竟现在的国际舞台,绝大多数都是美系势力占据,中国虽然凭着自身国力的增长,声音慢慢的变大,但毕竟势单力孤,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还得有赖于外力支持。
获取外力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存量剥夺——直接争取原美系国家改变立场。这种工作中国一直在做,尤其是在东亚、东南亚,针对韩国、菲律宾等,中国都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光凭这一点,还是远远不足的,而且让人改弦易辙,耗费的资源太多,难度也太大。
战国七雄中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地处各国之要冲:北有林胡、匈奴、东胡、楼烦,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赵好像只有招架之力,然而事实上赵国只是在赵武灵王改革前是如此疲弱。
赵国和秦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两家争霸几百年,要么赵国西进图谋灭秦,要么秦国东出攻赵,这么几百年打下来,两国可谓是有不共戴天之仇。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秦赵两国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伐谋是越演越烈。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的发生,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
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于赵国大臣蔺相如并非其心甘情愿,实是迫于赵国实力,不敢造次发难、迫不得已耳。这一轮政治外交上的较量,秦国外厉内荏,赵国争锋相对,秦国没有讨得任何便宜。前269年秦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越韩境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反而在阏与之战中,被赵奢所统领的赵军精锐突骑所击败。
“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国40多万人,更是积累了血海深仇。坑杀赵卒的消息传入赵国,整个国家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哪怕遭遇了天下震惊的长平重创,存在着“壮者皆死,其孤未壮”的现状,赵国也从未掉出过顽固抗秦的队伍,依旧是需要仔细对待的硬骨头,依旧可以顺手把周边的邻居揍哭。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长平后赵国基本和“完蛋”这个词是约等关系,是一眨眼就灭了的那种存在。但事实上,在之后的三十一年里,赵国始终属于抗秦主力,在后期两次合纵中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各类不同战役也仍旧常传胜绩,有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感觉。
之所以把中东国家比喻为赵国,是在对抗美国的过程之中,中东国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至今依然对美国说“不”。
按理说,最不应该反对美国。因为美国与中东相距遥远,根本不存在地缘上的冲突。而在历史上美国也没有做过欺负的事。从近代以来欺负的主要英国、俄罗斯和法国等西方国家。而且在二战以后,还是美国用尽浑身解数才搞垮的英法殖民帝国,中东世界才获得翻身解放。如此说来,还应感谢美国才是。
然而,事实是不仅民间极端反对美国,就连美国人扶持过的中东政府,后来也几乎都回过头来与美国作对。像现在靠美国扶植起来的伊拉克、阿富汗等新政府,对美国也并非绝对衷心。只是因为美国的强大,让他们不得不摆出友好的态度而已。
原因在于中东的石油已经完全被美国掌控,在此基础上还建立自己的金融霸权,不顾中东人民的死活,所以,世界对美国的极端反感甚至是过激行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当然,有些国家,比如沙特,一直臣服于美国,充当美国的走狗,这样的国家不能代表具备血性的人民了。
尽管世界同样存在大量欧美制度的信仰者和代理人,但是曾经灿烂辉煌的文明有其自身的特殊魅力和骄傲,广大民众对西方文明和制度的丑恶和虚伪有着最深刻的认知,这不是脸书、推特(美国网络社交平台)上那些亲美言论可以“洗地”的,因为美西方对世界犯下的累累血债都是由人民来买单的。墨写的谎言终究是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所以欧美这种“十字军东征”版的翻版,其实遭到了世界的普遍痛恨和反感。
“没有最乱,只有更乱”,这就是战国时期最真实景象,而各个诸侯国或是浴火重生,或是半途而废。但有一个关键就是,每个强国都是在经过重大变革之后,才成为强国的。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大国的经济版图,一定不可能仅局限于本国疆域之内,它的经济版图,具有全球性和外部性。仅有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版图,而没有全球性的政治和军事版图,那么这些经济利益,到头来就会给别国做嫁衣。中国主导的全球化,自然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版图的全球化。与之配套的,还有政治与军事版图的全球化。说到底,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大国的经济版图,是由它的战斗机的作战半径画出来的。它的本质就是血与火,经济层的蜜与糖,都是底层的血与火向上传导转化出来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产品推荐